时间:2024-10-16 浏览次数:105次
超溶血综合征(hyperhemoly sissyndrome, HHS)是一种罕见且又危及生命的溶血性输血反应,患者输入的红细胞和自体红细胞均遭受破坏,导致迟发性溶血。HHS是以输血后严重溶血为主要表现,被认为是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1种形式。目前该疾病的研究较少,其风险因素和机制尚不明确。大多数报道的病例与镰状细胞病患者有关,然而其他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、血红蛋白C等疾病也可导致输血后HHS。此外,HHS可见于其他血液病,如骨髓纤维化、慢性贫血和淋巴瘤,但是有关这些疾病的报道更少,常诊断为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。
HHS特征主要包括血红蛋白值较输血前明显下降、发热、疼痛、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、高胆红素血症、乳酸脱氢酶升高、血红蛋白尿通常发生在最后一次输血两周内等。HHS依据其发生症状是否在输血后7天内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,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急性胸部综合征、再生障碍性危象和DIC等,伴随疼痛、发热、血红蛋白尿和贫血等症状。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,了解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和形态、血红蛋白等判断是否存在超溶血综合征;生化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,如胆红素、乳酸脱氢酶等,以判断超溶血综合征的病因;免疫学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、补体等,DAT和IAT试验,血型意外抗体和鉴定,确定溶血可能的原因。
由于HHS比较罕见,诊断也较困难,国内很少见到这种疾病相关的案例报道,该疾病患者易发生反复溶血,因此需要为其制定个体化输血方案,包括红细胞抗原谱匹配输血。同时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和糖皮质激素,对于严重病例可采用利妥昔单抗、依库珠单抗或托珠单抗治疗,或者采取血浆置换治疗等,因此在临床上出现输血后严重溶血的患者,需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,找寻是否有HHS的可能,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,并依据患者病情进行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和方案。